??點擊查看精彩視頻??
9月22日,迎來秋季的第四個節氣——秋分。
秋分之際,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,正如《春秋繁露·陰陽出入上下篇》所述:“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”這一天標志著秋季正式過半,有著“平分秋色”的意味,故得名“秋分”。
隨著秋分的到來,自然界的陽氣逐漸收斂,陰氣漸長。人體亦需順應此變化,適時調整以維持健康。俗話說“夏損益,秋進補”, 秋天正是可以通過飲食調養來滋補身體、增強體質的好時機。
然而,如果不了解正確的進補方法,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
進補的常見誤區
你中了幾個?
1. 大補特補:秋季進補應側重于平補與滋陰潤燥,而非立即大量食用高熱量、高營養的食物。這種做法可能導致體內燥熱加劇,損害陰液,特別是對于夏季習慣飲用冷飲的人來說,突然轉變飲食模式可能給脾胃帶來額外壓力,引發消化系統問題。
2. 進補等于多吃肉:盡管肉類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成分,但過量食用會促使體內脂肪積累,不僅不利于脾胃健康,還有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3. 盲目進補:每個人的體質各異,進補前應當了解自身情況(如氣虛、血虛等),并依據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調養手段。缺乏針對性的隨意進補不僅難以達到理想效果,甚至可能產生負面作用。
調養好脾胃
奠定進補基礎
脾胃被稱為“后天之本”,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。夏季由于濕熱氣候的影響,加之人們偏好冷飲冷食,脾胃功能往往較為脆弱,容易受損,表現為脾土虛弱,運化能力下降。
這不僅會導致氣血生成不足,使人表現出氣血兩虛的癥狀,還會因為水分代謝異常而形成痰濕,阻礙中焦氣機,進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效率。因此,調養脾胃是秋季進補的關鍵[1]。
● 避免刺激性食物
減少辛辣、油膩及生冷食品的攝入,防止干擾脾胃正常運作。秋季需要注意少吃寒涼食物,以防損傷脾胃陽氣。
● 規律起居
維持健康的睡眠模式,早睡早起,有助于調整體內的生物鐘,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
● 情志調適
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,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,因為情緒狀態不佳同樣會對脾胃造成負面影響。
● 適度運動
適量的運動如慢跑、養生操、瑜伽等,可促進氣血循環,增強脾胃功能。
● 經典方劑調養
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的“參苓白術散”,是治療脾胃虛弱的經典方劑。其中山藥、黨參能益氣養脾胃,茯苓利水滲濕,白扁豆健脾化濕,陳皮理氣健脾,砂仁、白術都有強脾胃的作用。
個性化進補
精準調養
不同體質的人在秋季進補時應各有側重[3]:
● 陰虛體質
特征為口干舌燥、手心腳心發熱等,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如枸杞、黑木耳、綠豆、百合、桑椹、蓮子等。其中,枸杞是滋陰補腎的優選食材;蓮子則清心除煩,與滋陰的百合相配,既能潤肺止咳,又能調和體內陰陽。
● 陽虛體質
常見癥狀包括手腳冰冷、畏寒,適宜選用溫補性質的食物,例如羊肉、牛肉、核桃等,以助暖身。中醫常用杜仲、巴戟天溫補腎陽,配以黃芪補氣,有溫而不燥之效。
● 氣虛體質
常感疲憊無力、呼吸短促,建議多吃山藥、黃豆、黃芪等補氣食材。山藥有益于健脾益氣,黃豆提供豐富的植物蛋白,助力體力恢復。
● 血虛體質
表現為面色蒼白、視力模糊,可利用阿膠、當歸、益母草等傳統中藥材進行調養。阿膠歷史悠久,自《神農本草經》起就被視為補血佳品;當歸被譽為“血藥之王”,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;益母草則有助于活血調經。
[1]微信公眾號“廣東中醫藥”2016年10月25日文章《一陣秋雨一陣涼!秋天進補先調脾胃》
[2]趙德輝,張海華,王金銘等.益生菌維護腸道健康及抗病毒作用研究進展[J].中國畜牧獸醫,2022,49(11)
[3] 微信公眾號“廣東中醫藥”2018年11月01日 《有4種人秋補吃錯難過冬!這個秋補排行榜快收藏》
0
換一換
0
無限極服務
微博
無限極(中國)
無限極視頻號
紛享薈商城